湖南师范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2146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院简介及师资概括、重点学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2 08:4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院简介
一、历史沿革:
  
  我院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其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创办于湖南蓝田的原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著名学者钱基博、杨树达、骆鸿凯、马宗霍等教授曾在这里执教,为我院确立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优良的学术声望。改革开放以来,马积高、周秉钧、宋祚胤等教授也为我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目前我院已形成一个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结构合理、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教学科研机构设置
  
  一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部——《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三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五所——中国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佛经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所
  
  十二室——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写作学、中学语文教学法、中文文秘、对外汉语、大学语文等12个教研室。
  
  三、招生专业
  
  1、我院拥有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湖南省重点专业,分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中文教育和中文秘书三个方向招收本科生。
  
  2、我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已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5个学科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等8个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四、师资队伍
  
  1、我院目前共有在编教师98人,其中教授32人,占教师人数的32.7%,副教授39人,占教师人数的39.8%。56岁以上者8人,36—55岁者70人,35岁以下者20人,教师年龄结构正在向年轻化方向发展。
  
  2、我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2人、占教师总数的42.9%,具有硕士学位者32人、占教师总数的32.7%。目前还有12位青年教师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每年均在增长。
  
  3、我院教师中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潇湘学者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一和三层次人选3人。
  
  4、我院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科的学缘开放,同时还常年派出骨干教师出国访问交流,提升学科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教师访学的足迹遍布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
  
  五、教学条件
  
  1、我院拥有各种类型的教学实验室,其中语言实验室1间、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房1间、多媒体教室3间、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间,重点学科多功能会议室1间、小型实验室4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得到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手段的现代化。
  
  2、建立了文学院图书分馆和文献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两个重点学科资料室、中文综合资料室、基地班资料室、工具书资料室、古籍资料室、过刊室和现刊室。共计中外文专业藏书7.78万册。
  
  3、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近年来先后进入CSSCI来源期刊,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高学术声望,是我院重要的学术窗口。
  
  六、科学研究
  
  1、近五年来我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130部,教材21部,发表学术论文608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3篇。
  
  2、近五年来,我院共承担各类基金项目共计8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7项,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一般课题20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6项。
  
  3、我院科研成果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五年来共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唐贤清教授的《〈朱子语类〉副词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48:14 | 只看该作者
师资队伍

大学语文教研室
副教授:李幼奇、李中阳、周  悦、胥陆华、樊凌云、谭爱娟、沈春林
  
  讲  师:卢付林、熊江梅


对外汉语教研室
系主任:陈  晖
  
  教  授:陈  晖、曾毓美
  
  副教授:曾常红
  
  讲  师:唐智芳
  
  助  教:李  馨、龙咏熹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48:53 | 只看该作者
文秘教研室
系主任:黄  瑛
  
  副教授:黄  瑛、岳凯华、何令华、孙春祥
  
  讲  师:郭小英、周泽东、黄乐平、刘长华、伍  丹

语文教学法教研室

教 授: 程大琥、张良田
副教授: 彭光宇、阳利平
讲 师: 周 敏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49:52 | 只看该作者
外国文学教研室
教 授:詹志和
副教授:王小璜、王小林、黄怀军
讲 师:谢  淼

写作学教研室
 教  授:陈果安
   副教授:胡昌华
  
  讲  师:潘冬梅、李作霖、周葵葵

古代汉语教研室

教 授:蒋冀骋、唐贤清、陈建初、郑贤章
副教授:蔡梦麒、张幼军、贺福凌、刘晓英、徐朝红
讲 师:徐朝晖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0:43 | 只看该作者
现代汉语教研室

教 授:罗昕如、彭泽润
副教授:丁加勇、申长军、邓永红
讲  师:刘东升

文艺理论教研室

教 授:赵炎秋、赖力行、张文初、杨合林
副教授:李爱民、何林军
讲  师:秦剑蓝

当代文学教研室

教 授:赵树勤、杨经建、吴培显、汤晨光、李运抟
副教授:易 瑛
讲  师:张  森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1:1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文学教研室
教 授:凌 宇、谭桂林、王攸欣、吴 康、周仁政、汤素兰
副教授:周国良、李树槐、龚敏律

古代文学教研室

教 授:赵晓岚、李生龙、吴建国、王 毅、蒋振华
副教授:陈松青、韩学君、王 建贝 京、钟锡南吕双伟
讲  师:胡海义、曾绍皇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展览 于 2012-4-12 08:54 编辑

重点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本学科所在学校前身为国立师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国学根基的熏陶,诸多前辈学者,如钱基博、杨树达、马宗霍、骆鸿凯、孙俍工、钱钟书、金克木、将礼鸿、石声淮、张振镛、郭晋稀等,均曾于此执教。前中文系主任马积高教授更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贡献至巨。如今,本学科业已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古典文学的研究团体。
  本学科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列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列为校级重点学科。
  一、学术队伍
  本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博士后1人。
  从整体上看,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在继承马积高教授等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辞赋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之下,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之关系、中国各种文体、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文献等四个颇具特色和实力的研究方向。
  二、科研成果
  1996年以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赵晓岚教授在《文学遗产》和《文学评论》上发表论文多篇;蔡镇楚教授也有论文在《文学评论》发表。出版学术专著30部,其中文学与宗教方向有:《道家演义》、《道教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道家、佛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中国的佛学与文学》、等。
  各体文学史方向:《中国小说艺术史》、《走进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中国散文史纲》、《元散曲艺术论》、《雅俗之间的徘徊――16至18世纪文化思潮与通俗文学创作》、《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者闻一多》等。
  中国文学批评方向:
  《宋明理学与文学》、《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中国诗话史》、《诗话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
  文学文献学方向:
  《历代辞赋总汇》、《中国赋学研究史料概述》、《荀学源流》、《姚合诗集版本刍议》等。
  1998年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级奖共3项,获得省级部级奖共5项,获高校人文社科奖1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26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47.2万元。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1982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开始招收硕士。其中1998年以来,招收硕士58人,授予硕士学位40人。硕士毕业生质量过硬,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1982年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本学科极为重视本系中文基地班建设和普通本科班教学。由蔡镇楚教授亲自承担《地方院校中文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列入1996年国家教委《高等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等七大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批立项项目)。
  本学科正继承前辈学者的优秀传统,努力开拓,做出好的业绩。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4:28 | 只看该作者
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魏猛克、孙俍工等著名作家曾在此执教,建树起了本学科的学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本学科的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学科共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师中有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学科带头人凌宇教授是国内著名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本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柱学科之一。200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以本学科为主体成立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心2005年被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本学科立足前沿、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特点,重点建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现当代中外文学比较与跨学科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四个研究方向。在建设中,本学科既紧密结合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又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既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又努力冲刺国内先进水平,四个研究方向相互补进,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科凝炼的当代理念。
方向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这一研究方向具有比较深远的传统,其突出的特色在于着重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互动来研究现当代文学创作,以湖湘文化与湖南小说的关系研究为根基,引入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等人文科学的观念与方法,综合地、整体地、多方位地研究我国各种区域文化对现当代小说的意识内容、审美趣味与风格特征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建设,本方向的学术成就与科研实力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学科带头人凌宇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即以沈从文研究、现代抒情小说研究著称,他的《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从湘西地域文化角度解读沈从文,被誉为国内学界从区域文化角度研究现代小说的代表性成就,凌宇从重建楚文化神话体系的角度对湖南当代小说的评论,也对国内学界关于“寻根小说”的研究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设期内,凌宇作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湘文化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主持了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湖湘文化研究”的学术组织工作。凌宇个人完成的相关学术成果有:一,承担了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明清两代凤凰历史文化与民俗研究”的研究,该项目收集了100多幅珍贵的照片资料,用诗意的笔触勾勒了凤凰古城历史文化与乡情民俗的变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湖南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二,进一步深化了沈从文研究这一优势课题,近年来凌宇参与主持了《沈从文文集》的编选工作。为了满足读者和学术界的需求,凌宇还修订了他的成名作《从边城走向世界》,补充了一些新发现的重要的内容。此外,凌宇还发表了《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等论文,拓宽了沈从文研究的领域,尤其是《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一文,针对近年来沈从文研究中的一些偏颇的观点,全方位地分析与评估了沈从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对沈从文研究的深入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带有方向性意义的启示,被国内权威刊物《文学评论》以头条的篇幅发表,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凌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研究》已于2007年度获准立项,该项目以融集最新成果和汇集新生力量为目标,力求产生具有广泛影响的更加卓著而深厚的沈从文研究成果。由于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和教学科研的丰厚成就。凌宇2007年荣获第二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5:23 | 只看该作者
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学术骨干田中阳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文化与当代文学的研究,在建设期内,他的专著《湖湘文化精神与20世纪湖南文学》由于对湖湘文化精神与湖南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与论证,而获得湖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出版的《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从上海、北京两种市民文化联系比较的角度研究现当代文学,将研究的视野从乡村区域性拓展到了城市区域性,开辟了本学科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李运抟教授是国内当前比较活跃、有较大影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他长期致力于从文化思潮角度研究当代小说,建设期内在《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当代文学评论30余篇,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旅程》、《裂变中的守成与冲突》等专著2部。汤晨光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老舍,建设期内他所发表的有关老舍的系列论文以及专著《老舍与现代中国》精心梳理论析了北京文化与老舍小说创作的关系,观点新颖,时有创获,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周仁政教授的专著《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区域性文学,专著《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将沈从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推向深入。这些中青年术骨干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一研究方向在建设期间已形成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以及在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的特色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学术承传与发展趋势。该方向学术骨干汤素兰教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过短篇童话集《奶奶和小鬼》、长篇童话《小朵朵和大魔法师》、系列童话《笨狼的故事》,学术专论《童话的诞生》等。现正致力于儿童文学与社会文化现象研究。
  方向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点是: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与综合,不仅仅在思潮与流派的层面上研究思潮与流派,而且在较为广阔的中外文化、哲学、历史和学术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同时通过对当代文学思潮的密切关注与追踪研究,及时发现与评论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学倾向,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方向有较久的历史传统,经过这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学术队伍,其学术成就与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主要学术带头人罗成琰教授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他的代表作博士学位论文《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及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的系列论文,从整体上提升了国内学界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期内,罗成琰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价值观研究”,这一课题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人文主义价值观、市民文化价值观以及后现代文化价值观等角度入手,对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了多方位的考察,标志着罗成琰已将自己对文学思潮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罗成琰自己独立完成的《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一著,从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文化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入手,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转型。近年来,罗成琰陆续发表了《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等论文,针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现状,结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具体国情,汲取了西方先进文化的有益经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多元格局中建设和保持主流的地位,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这些论文受到国内文化界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广泛关注。
  这一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杨经建教授主持了《90年代主旋律文学研究》等省级课题,在《文艺报》、《文艺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了论文30余篇,对中国当代主旋律文学、神秘主义文学思潮、伊斯兰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等问题进行了颇有深度的思考。学术骨干吴培显教授主持了“当代新潮文学的内在精神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省级社科课题,出版了《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新探》等著作,对当代新潮文学的思想价值、艺术创新作了细致的精辟的批评,其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著作奖,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与《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岳凯华博士已出版专著《回眸十七年:浅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周扬、胡风、何其芳等人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贡献作了总结性的分析,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五四激进主义文化思潮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关系,将一个传统的话题引向了深入。另外,学科成员周仁政近年来承担了(《现代知识拜物教体与中国新文学的价值走向》等省级课题,他从文化分析入手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在《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系列论文,出版了两部专著,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这一研究方向近年还集中力量,陆续出版了两套丛书,即《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丛书》和《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这些研究成果显示本研究方向对现当代中国文学思潮流派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到了主流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各种各样文学思潮的研究,研究方向的凝炼既体现出自己传统的聚焦点,又形成了较广泛的学术覆盖面和研究的整体格局。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5:52 | 只看该作者
方向三:现当代中外文学比较与跨学科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谭桂林教授近年来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的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世纪中西诗学关系研究”、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等项目,20世纪中西诗学关系研究从生命、象征、反讽、女性、语言等主题入手,比较20世纪中西诗学的同异,梳理20世纪中西诗学的影响渊源,是对过去注重个体作家比较和文学思潮渊源比较研究的常规方式的一种突破。依托这两个项目,谭桂林发表了系列的相关论文,其中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现代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分别获得《文学评论》1997—2002年度和2003—2007年度优秀论文奖。王攸欣教授的专著《选择、接受与疏离》比较研究王国维与叔本华、朱光潜与克罗齐之间的关系,这本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比较文学专著在近年引发了一场有影响的学术争鸣。在争鸣中,王攸欣教授在《文艺研究》等刊物连续发表了《怎样研究朱光潜》等论文,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发。在读博士生龚敏律讲师主持了省社科基金课题“西方反讽诗学与中国现当代小说”、“昆德拉与中国当代文学”等,力图对西方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演变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显示着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
  二,跨学科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优势方向,本方向学术带头人谭桂林长期从事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曾出版《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等专著,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具有较好的影响。建设期内,谭桂林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文化母题研究”,出版的专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较早地在当代文学批评中提出了“含魅叙事”、都市的性别叙事”、“傻子原型”等命题,并荣获湖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谭桂林出版了《百年文学与宗教》的专著,将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范围由佛教拓宽到了各种宗教形态。2003年以来,谭桂林又主持了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文化复兴现象研究》,将这一课题的研究由现代时段延展到了当代时段,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一书对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当代作家作了比较全面的整体性的研究,特别强调了宗教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构成了本方向宗教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学科比较研究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链。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将国别文学比较与跨学科比较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既重视现当代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也特别重视现当代中国文学同其他门类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从而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一个新的坐标体系,也有利于形成一种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格局,顺应了近几年来国家文科教育与科研要求文史哲贯通的发展趋势。
  方向四:中国现当代理论与批评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批评史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三个领域。在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研究方面,学术带头人赵树勤教授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建设期内出版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著作《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这一著作将文化转型与思潮流变结合起来,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作了深入的分析,在当代文学评论界产生了一定反响,曾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优秀著作奖,湖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她的重要论文《当代女性诗学的理论建构及其发展》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上,该文首次对中国当代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作了整体性的总结与评价,指出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特色,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摘要或转载。赵树勤还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的研究,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成果引入到高校的课堂,对女性文化思想的推广和普及、对高校女生的文化素质的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女性文化》课程2007年先后获得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此外,赵树勤还于2006年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发表了《新时纪生态小说论》、《世界复魅——当代生态小说的美学追求》等系列论文。赵树勤的生态学文学批评研究是当代文学批评中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学术课题,体现了本方向研究的前瞻性。
  吴康教授在80年代未开始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著作和荣格心理分析著作,并且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我国当代文艺思潮进行比较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设期内,吴康发表了《新文体与新小说之思》、《胡适文学生存论的语言形式之思》、《论康有为智学之复兴》等论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近代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近代理论渊源。另外,谭桂林的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王攸欣的《1998—199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赵树勤的《残雪研究述评》,岳凯华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由〈中国新文学大系〉引发的思考》等论文,都从学术史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现象与个案作了分析研究,体现了本学科在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学术史方面的成就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6:59 | 只看该作者
汉语言文字学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湖南省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省级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学术渊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曾在学科任教,开创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研究的学术传统。杨树达(1885-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字遇夫,长沙人,曾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求实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教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汉语窥管》、《汉语文言修辞学》等。
  在杨树达先生之后,学科在著名语言学家周秉钧教授带领下取得了很大成就。学科于1985年获得了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最早的硕士点之一,于1988年创办了《古汉语研究》期刊,为学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秉钧(1916-1993),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字源远,湖南汨罗人。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和文字训诂研究。所著《古汉语纲要》、《尚书易解》、《白话尚书》及所主编《古汉语学习丛书》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此后,学科在李维琦、吴启主、王大年、鲍厚星等教授的带领下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学科不仅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三至五个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梯队,而且在汉文佛经语言、湘方言、汉语语篇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老一辈学者的关心支持以及学科全体教师的努力下,1998年,学科以蒋冀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获得了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首个博士点,也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
  经过长期的建设,学科现拥有一个博士点、两个硕士点,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柱学科之一,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科现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学历、高职称的研究学术队伍。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已经达87.5%,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已经达70.83%,还有在读博士2人,45岁以下教师有17人。学科专职教师中已有5人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还有2人正在读博士后。目前学科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包括兼职导师),在读硕士生138人,在读博士生15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7:12 | 只看该作者
学科点有三个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或优势地位。
  1.近代汉语方向
  近五年来,该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省社科基金课题6项,教育厅课题4项,出版了学术专著17部,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敦煌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研究特色是近代汉语词汇、音韵、语法以及中古近代佛经语言研究。
  学科带头人蒋冀骋教授是我国近代汉语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代汉语的著作、论文,如《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纲要》、《近代汉语音韵研究》、《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其中《敦煌文书校读研究》一书1996年荣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二等奖。近年来,蒋冀骋教授在“《回回药方》的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言研究”这一国家课题的基础上,完成了阿汉对音的系统研究,探寻到了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对音关系,其结题成果“《回回药方》的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言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
  另外,学科在汉文佛经语言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学科在汉文佛经语言文字的各个领域(文字、音韵、词汇、语法)都有人研究。学科的汉文佛经语言文字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研究群体。由蒋冀骋教授主编的“汉文佛经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版了3部,它们是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该套丛书2006年获得了“湖南省图书奖三等奖”。2007年又出版了郑贤章博士的《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一书,2008年将再出版2部。这套丛书分别从文字、词汇、语法、校勘等方面对汉文佛典语言文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地研究佛经语言文字的成果。
  唐贤清教授近年致力于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5年其《<朱子语类>副词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6又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年来,这一团队围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汉语副词的整体研究”开展工作,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方面的论文。
  郑贤章副教授近年致力于汉语俗文字研究,其《龙龛手镜研究》一书2006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在此基础上,2007年10月又出版了《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一书,并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相关方面的论文。其汉语俗文字研究在国内位居前列。
  袁庆述教授多年来从事文献学、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成果颇丰,出版了《版本目录学》等多部专著,在《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陈建初博士多年研究《释名》,于2007出版了《<释名>考论》一书,并获得了“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蔡梦麒博士多年研究《广韵》、《说文》,2007年出版了份量很重的两部专著《〈广韵〉校释》、《<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7:54 | 只看该作者
2.汉语方言
  近五年来,本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课题7项。出版了学术专著10部,主编了学术论文集2部,主编了语言学教材1部。在《方言》、《语言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学科带头人鲍厚星教授主持的湘南土话研究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湘粤桂三省区土话平话及其周边方言比较研究》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湘南土话比较研究》为依托,集中力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从2002年至2004年陆续而又相对集中地在国家级刊物《方言》上发表了11篇论文,并于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罗昕如的《湘南土话词汇研究》和卢小群的《湘南土话代词研究》。同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鲍厚星等著的《湘南土话论丛》。这一系列成果进一步深化了湖南方言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为汉语方言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至2007年,由鲍厚星教授主编的《湘方言研究》丛书出版。该丛书旨在从宏观、综合的层面对整个湘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某些概况作研究,一共包括以下五本书:鲍厚星《湘方言概要》、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罗昕如《湘方言词汇研究》、伍云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丁加勇《湘方言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以隆回方言为例》。《湘方言研究》丛书具有“深入学术前沿”、“理论、方法创新”、“材料基础厚实”等鲜明特点。它的集中推出在方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对学科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十分直接的作用;对湘方言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的学术发展与学术交流、对当前及长远的湖湘文化建设和本土研究事业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鲍厚星教授与陈晖副教授应邀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湖南方言图”、“湘语图”等的调查研究工作已顺利完成,其前期成果“湘方言的分区”、“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已在国家级刊物《方言》上发表,并汇入《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出版。
  本方向中年学者曾毓美教授、罗昕如教授、彭泽润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语方言研究,成果显著。其中,罗昕如教授近五年来在方言词汇方面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她主持了“湘语词汇研究”等2项省社科课题;出版了《湘南土话词汇研究》、《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等专著3部,其中后者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了“湖南蓝山土话的内部差异”等论文13篇。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8:07 | 只看该作者
3.汉语语法修辞
  近五年来,本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新增省社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了学术专著6部,主编了学术论文集1部,获得了省部级奖励4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本方向在汉语名词研究、话语研究、湖南方言语法的配价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学术带头人储译祥教授近年来在汉语名词及短语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完成了国家课题“汉语联合短语的多角度考察”,出版了学术著作《汉语联合短语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有5篇论文为CSSCI收录,他的《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一书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第八届青年教师奖。他的《汉语联合短语研究》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郑庆君教授、曾常红博士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汉语修辞学及语篇分析,特色表现在把修辞学与语用学、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将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加以拓展和扩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丁加勇副教授近年主要从事汉语句式配价研究和句式语法研究,他将配价理论运用于湖南方言语法研究,出版了《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一书,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索出一条将现代配价语法理论和汉语方言结合起来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陈明舒副教授,博士毕业于韩国汉城大学人文学院,他致力于语法比较与对外汉语研究,也发表了一系列的语法比较方面的论文。
  学科点还有一个优势与特色,即拥有国家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关注学术前沿,编辑部聘请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学者组成学术编辑委员会,形成阵容强大的学术核心。《古汉语研究》发表包括古代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资料信息,更替开设古籍整理、教学研究、学术争鸣、新书评介、中学文言园地、中文信息处理等栏目。上起殷周,下迄明清,几千年间的汉语无不属其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是汉语言文字,而利用的材料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刊物不但重视本领域比较专门的理论探讨,同时也重视具体语言材料的训释,解决一些语文教学的具体疑难问题。
  老专家严谨的学术风范、渊博的学问和真知灼见,以及年轻人强烈的学术意识,使《古汉语研究》形成高雅的品位和鲜明的特色。近20年来,本着继承传统、广采博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精神,以学风质朴、观点新颖、材料翔实为追求目标,在进一步加深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的同时,重视新的方法与理论的探讨,推出了一批有国学功底、颇具理论深度的佳作。周祖谟、周秉钧、俞敏、郭锡良、裘锡圭、何九盈、鲁国尧、王显、邵荣芬、郑张尚芳、江蓝生、何乐士、李维琦,以及蒲立本(加拿大)、何莫邪(瑞士)、平山久雄(日本)等众多大家均在此发表过受同行重视的论文。《古汉语研究》在提携、鼓励培养新人方面也付出许多努力。一些博士生、研究生以及其他在古汉语研究、语文教学上初露才华的年轻学人,其文章常富有新意,能发人所未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问题,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气象。
  《古汉语研究》以其学术质量取胜,自1993年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以来,一直享有盛誉,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青睐。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大、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各省的师范大学,将《古汉语研究》列为重要学术期刊。《古汉语研究》较早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和中国期刊网,与国际接轨。2000年8月入选国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多年来,跟许多其他有品位的学术刊物一样,《古汉语研究》遇到了经费不足等困难,但始终不改初衷,在李维琦、蒋冀骋等几代学人的努力下,坚持把刊物办了下来,成为古汉语研究的一块主要阵地。而且,她像一根纽带,把汉语学术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繁荣汉语、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著名语言学家王显先生遗言:“《古汉语研究》的旗帜一定不能倒,而且要比以前树得更高。”在《古汉语研究》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下,这面旗帜必将越树越高,为湖南乃至全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08:58:30 | 只看该作者
文艺学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二十年的建设,现有成员18人: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助教1人。教授中,35岁至45岁的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45岁至55岁的5人,1人具有博士学位;55岁以上2人。副教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近5年来,共出版专著29部,主编教材4部,出版译著7部,发表论文200多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6项(5项国家级课题),年均科研经费11万,获各种奖项16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项8项)。自1983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近50人。
    本学科自钱钟书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前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开设文学理论课开始,经魏猛克、杨安仑、樊篱、汤龙发等国内知名学者的开拓发展,已经形成文学原理、古代文论、文艺美学、外国文论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它们各有特色:
    文学原理方向突出文学形象、悲剧艺术、叙事学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将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密切结合,通过理论新视角开发新的阅读层面,通过批评实践检测、修正、完善理论建构;注重在中外文学实践与理论思考的广阔层面上,寻找深层次的理论支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代表性成果有:《文学形象新论》、《死亡悲剧与审美》、《探索文艺的奥秘——文艺学专题研究》等。
    古代文论方向继承前辈学者材料工作扎实的传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梳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资料,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国阐释学、中国小说叙事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国阐释学》、《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研究》等。
    文艺美学方向在深化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怀疑论美学”、“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和“先秦美学思想”、“美学阐释”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后怀疑论美学》、《美学新探》、《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等。
    外国文论方向注重文化思想原生态的正本清源,注重对重大学派流脉和名家名说的研究,追求通过对外国文论的深度开采和积极吸纳,推动我国文论的发展。在俄苏文论、英美诗论和比较诗学等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著作有:《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英诗新方向——庞德与艾略特诗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研究》等。
   近几年来,该学科有5人8次到法、美、英、俄等国,或作博士后研究,或作高级访问学者,直接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和理论对话。在全球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4个方向的研究者,除了具有扎实的国学根底,对西学的观念和学理亦有广泛的了解。四个方向的研究形成了相互呼应、整体推进的格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湖南师范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4-28 23:53 , Processed in 0.25115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